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汤口路2766号 香馨创谷产业园2#1902 联系电话:18297997536 固定电话:0551-62864290
版权所有 © 安徽诚全供应链物流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1005958号-1
在很多公司,尤其是制造业或者贸易型企业里,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:
老板说:“你去找个供应链负责人,能把整个链条理清的那种。”
HR招聘就写:岗位职责——物流发货、仓库管理、进出口流程。
这就有点误会了。供应链≠物流。
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部分。你只盯着物流搞,最多是“送货靠谱”;
你真要把供应链搞明白、搞扎实,那是要从客户下单前就开始谋划,一直到产品送到客户手上之后还得继续负责。
今天我们就来讲清楚三件事:
什么是供应链?
供应链管理到底管什么?
企业要怎么把供应链理清楚、管顺畅?
把这些想明白、做扎实,企业才能真正做到“供得上、交得快、回得来”。
《供应链控制塔分析解决方案》该方案详细解释了供应链指标体系搭建全流程,以及如何和各部门各业务进行配合。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供应链风险,优化库存水平,提高供应链效率,并实现供应链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:https://s.fanruan.com/7b14l
一、先搞清楚:供应链不是送货
我们从一个场景说起:
如果你在淘宝上买了台空气炸锅,点下“立即购买”,几天后收货
——你以为这就是“物流”的事吗?
不。背后的流程可能是这样的:
电商平台接单
发出“需求信号”给品牌总部
系统判断哪家仓库最近、是否有库存
没库存就要提前调货,甚至拉动工厂生产
生产所需的物料、包装、标签等是否准备齐全
仓库是否有能力分拣?快递资源是否调配到位?
最后才是你看到的“发货了”,以及快递员送上门
所以,供应链的链条其实很长,不是“买完东西就发货”这么简单。
一个标准的供应链覆盖五大核心阶段:
需求端(客户下单)
计划端(预测、排产)
采购端(订货、补料)
执行端(制造、物流)
交付端(收货、验收、售后)
一句话:从“客户想买”到“客户满意”,这条链你都得管。
二、为什么很多人把供应链误以为是“物流”?
这个误区太常见了,尤其在传统行业。
你说你要招一个“供应链主管”,很多老板直接说:“那就是物流经理嘛,安排下单发货的。”
其实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环。我们来做个区分:
所以说,物流是“腿”,但供应链是“大脑+身体+系统协同”。
真正的供应链管理,是“把事安排明白”,不是“把货送出去”这么简单。
三、那供应链管理到底“管什么”?
你要真搞供应链管理,不能停留在“把货发出去”这种执行层面。 它其实在管五件事:
1. 管“需求”——别等到客户下单才手忙脚乱
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:
客户一催,说要10000件;
仓库说只剩3000;
工厂要三周才能做完,客户说他一周后活动就开始。
这就说明你的需求预测没做好。
供应链管理的第一件事,就是想办法提前知道客户想买什么。
要做的动作有:
跟销售部门同步活动计划、销量目标;
参考历史数据做销量预测(最好拉个BI系统);
每周滚动更新需求计划,避免预测一拍脑袋、落地一塌糊涂。
核心目标:少缺货,不积压。
2. 管“计划”——资源怎么配,产能怎么排,仓储怎么布
光知道要做多少还不够,你还要会“排布”。
就像打仗得有作战计划,供应链要“作战”的东西有好几个维度:
采购计划:什么时间买、买多少、谁来供?
生产计划:产线怎么排、工人怎么轮、换模怎么控?
库存计划:哪些货放A仓?哪些走B仓?多长时间补一次?
运输计划:发快递还是整车?哪天出?去哪仓?怎么送?
计划不靠“拍脑袋”,而是靠系统+经验+机制组合出来的。
最理想状态是:
每周排一次滚动计划;
每天监控执行偏差;
提前两周锁定大促节奏;
系统自动根据SKU动销情况调整补货频次。
3. 管“协同”——这事不是你一个人能干成的
供应链的最大难点在哪?不是流程,而是跨部门合作。
要协调的对象有:
上游:供应商、原料商
内部:采购、计划、销售、财务、仓库、IT
下游:渠道商、客户、服务商
一个产品从原材料→制成品→分发→客户→反馈,全靠这些人共同推动。
所以,供应链负责人要有三个本事:
能说话:不是让你能吹牛,而是能把信息传清楚、节奏推下去
能压事:供应商交期拖?你得压;销售夸下海口?你得协调;财务不给款?你得推动
能搭系统:通过ERP/MES/WMS/TMS等工具让人少扯皮、多配合
供应链不是一个部门的事,而是一个链路协同系统的中枢神经。
4. 管“效率”——怎么省时间、省成本、省出空间
效率是老板最关心的。
你要回答这些问题:
我们的库存周转天数是多少?还能压缩吗?
我们的运输成本有没有优化空间?
我们仓库是自己租还是第三方外包划算?
是备货为主,还是JIT(按需生产)更适合?
要实现“高效率”,有两种打法:
短链打法:
产品线聚焦,供应商集中,仓库布局合理
销售-生产-库存 一体化排产
柔性打法:
客户需求变化快,就用灵活排产 + 快速调拨
多SKU小批量 + 快速响应机制
不管哪种打法,你都得用数据支撑——供应链不是“拍脑袋”,是要靠分析驱动的。
5. 管“风险”——关键时候不断、不卡、不爆炸
谁都能在平时把货送出去,关键在出问题的时候还能不能撑得住。
供应链要面对的风险包括:
原料断供(比如疫情期间封厂)
物流堵塞(港口爆仓、快递停运)
成本暴涨(汇率波动、原料涨价)
人员短缺(节前、节后招工难)
政策风险(跨境监管、出口限制)
这时候你得有:
备选供应商池
紧急替代物料清单
弹性库存机制(重点SKU多备)
订单分级策略(重要客户优先)
可视化的风险预警系统
搞供应链的人,表面上风平浪静,其实每天都像在走钢丝——出不了事,就说明你背后控制得好。
四、企业要怎么把供应链理清楚、管顺畅?
第一步:理清链条结构——企业的供应链到底长啥样?
第一步是看清楚。建议从“订单到交付”的链条出发,画出企业自己的供应链主路径图,内容至少包括:
客户侧(C端 / B端 / 经销商)
销售平台(门店、电商、分销系统)
仓储体系(总仓、区域仓、前置仓)
运输方式(干线运输、快递、城配)
工厂体系(自营产线 / OEM / ODM)
供应网络(一级/二级供应商)
系统支撑(ERP/WMS/TMS/MES/SRM)
一张图可以看出:
企业到底跑了几条供应链?
哪些是关键节点?
有没有频繁返工、瓶颈堵点?
是否存在“断点”或“孤岛系统”?
这张链路图是供应链优化的起点。
第二步:梳理“三流”——信息流 + 物流 + 资金流
供应链不是只靠“运货”连起来的,它靠的是三股流的协同:
信息流
订单是否能快速传递?
库存数据是否实时?系统之间是否同步?
上下游之间能否共享销售计划、生产进度?
建议通过BI系统,搭建【信息流监控看板】,核心内容如:
客户订单履约进度追踪(订单拆单 → 出库 → 收货)
各SKU库存动态展示(含安全库存线)
履约率偏差趋势及预警点位
物流
货物从哪出发、去哪落地,路径是否合理?
运输是否稳定,达成率是否可控?
仓发结构是否过度集中或割裂?
可在BI中建立【物流执行看板】,例如:
日/周运输时效达成率趋势(分承运商)
异常物流节点地图热区(延迟爆发区域)
仓出入库效率柱状图(拣货人均作业量)
资金流
客户回款周期是否过长?
供应商账期是否压得过紧?
采购付款与到货是否存在错配?
通过BI做一张【资金流绩效看板】,内容可包括:
应收应付账龄分布图
采购付款节奏 vs 到货对比图
账期风险预警模型
第三步:搭建“指标+机制+BI”闭环体系
理顺链条最终要落实到数据驱动和组织协同上。
核心是三件事:关键指标体系 + 协同机制 + BI看板呈现。
核心供应链管理指标体系(建议配置在看板中)
BI看板模块建议(可参考以下结构搭建)
1)订单履约模块:
订单发货及时率、履约偏差趋势、客户退单率
2)库存管理模块:
SKU库存结构(畅销/滞销)、库存临界预警列表、周转率趋势
3)物流达成模块:
日常运输达成率、线路延迟分布图、承运商表现排名
4)供应商绩效模块:
到货准确率、付款节奏 vs 到货节奏、合格率排名
5)异常预警模块:
当日未闭环异常数、异常类型分布、责任分组处理效率
协同机制(配合BI形成组织动作)
周例会:围绕BI看板数据,开展运营调度会议
月度复盘:输出履约/库存/交付等模块的复盘报告
异常跟踪机制:通过系统配置责任人 + 自动通知机制
KPI挂钩:将指标结果纳入部门或个人绩效考核项
总结
供应链表面看是“物流”,实质上牵一发动全身:
不懂客户需求变化,库存就压;
不理供应协同节奏,交付就乱;
不抓数据指标,管理只能靠拍脑袋。
说到底,它管的不是“送货”,而是企业有没有能力,把“想卖的”变成“准时、保质、有利润地交到客户手上”。
能把供应链这条线拉直、理顺,企业的经营也就真正有了底气。
所以,真正的供应链管理,是一把经营的“指挥棒”。
谁能把它管顺、理清、跑通,谁就能把企业从“反应式运营”带到“高质量增长”。